第 36 章135(1 / 1)

   那当然是自己培养!

   为此两代汉朝大力推行教育,又选中儒家作为官方学说,凭此考校。

   天子亲选官吏,不论出身只看才德,后来发展出了由官吏们推举孝子廉吏到失去原意的察举孝廉等等选官的政策,都是汉代的统治者为官员任免作出的各种探索改革。

   其实是很有成效的,至少在最初的时候。

   汉朝也曾有鼎盛的时期,虽然要说海晏河清、人人安居乐业不可能,在封建社会,即便是太平盛世,问题也从来是不少的,但让庶民百姓觉得生活有望,或许也是过这样短暂的时光的。

   前汉的皇后皆是平民,孝武思皇后卫氏甚至不过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大将军卫青,以及后来的霍去病霍光,又有什么光彩尊贵的出身吗?

   但从宣帝时起,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读书人也是人,怎么能指望他们识了字读了书就一个个都变成圣人了呢?

   天下谁人不为利?若他们利益趋同,既可彼此依靠守望相助,又可相互利用巩固权力,为何不聚集成众排除异己壮大自身呢?

   他们成为了集结在一起的“新贵族”。

   但天子和百姓的利益是一样的吗?天子和聚集的朝臣的利益一致吗?朝臣和百姓的利益又一致吗?

   在朝臣们或者说任何人可以占有私田的情况下,他们不可避免地被分裂了。

   “不忠君只是其一······”

   黄月英没有放过杨邱,她看着他失落失神,但还是要说:“杨阿祖,你们愿不愿承认,失地的流民因你们而起,天下祸乱的根源是世家偷窃了万民的利益。”

   你杨家这些年做的不就是这些,国家的民变成了世家的佃户,田地隐下了,人也隐下了,国家贫弱、百姓困苦,但士族却生活奢靡,粮谷满仓。

   杨邱听到那样深重的指控,觉得无比的荒唐:“那是我杨家的过错吗?”

   他不可置信地辩驳:“那些庶民存活不下,卖田与我是求我杨家于灾年救他们性命!”

   “他人是否逼良民舍田我杨邱不知,但我杨家却断断不曾做过任何伤天害理之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