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8(1 / 2)

朱元璋自称明太祖之时,万里江山初定,江湖气息渐消,内外纷争却仍然如影随形。初登基的他意气风发,心中盘算着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抑或在大明江山之上挥斥方遒。然而,一场席卷朝堂的冤案,却令他在即位之初便遭遇巨大的考验。

天顺元年,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皇宫内却云雾缭绕。太祖在金銮殿上,手中捏着龙笔,面色凝重。自从李景隆被推翻后,朝中百官纷纷来表忠心,而这些表面上的忠诚让朱元璋总是心生警惕。他知道,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不仅是手握重权的权臣,更有那些暗藏于心的妒忌者。

“来人!”朱元璋吩咐道,声音低沉,却透着钢铁般的决断。

凌空而入的侍卫立刻跪下,战战兢兢道:“启禀皇上,有密报来自东南边关,言闻如有贼患,需得皇上定夺。”

朱元璋微微皱眉,心想边疆虽有隐患,然内政更需先行加固。他摆摆手让侍卫退下,心中却掀起了无数波澜。他对权臣的不信任让他倍感孤独,犹如暴风雨前的寂静。

数日后,朱元璋召集百官于复政殿,话题围绕边关贼患及朝中权臣的动向。他目光如电,自上而下扫视众臣。“众卿,边疆贼寇四起,朕欲派李大人北上巡视,尔等以为如何?”

李景隆未死之时,手握重兵,文臣武将对其皆多心存忌惮。可李景隆去世后,新任军中大将却不乏忠诚之士。他方才一开口,文官便纷纷附和,个个面露期待之色。

“皇上,李大人乃是平定四边的能臣,必能驱逐贼寇!”一声高亢的声音捧城,众大臣洗耳恭听。

但在角落之中,江夏苏家的嫡子苏明看着这景象,心中暗自琢磨:“若李大人北去,朝中权力必生变动,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赐宁王朱权从旁听见,眼中不屑一顾,悄声道:“你真以为李大人能撑得住那北方的局势?若他失利,岂不是举国皆寒?”

苏明一哂,暗道:“他要是失利,难道你们这些忠臣之后,便资敌、结交贼胡?”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闯入一个身影,正是冲冠一怒的督军赵德芳。此人原为明国名将,英勇之名响彻边疆,但因与权臣旧日恩怨,早已被打压至边缘。此时,他怒火中烧,踏步而入,朝朱元璋跪下:“陛下,请听臣言!”

朱元璋一时愣住,未曾意想到赵德芳会如此失态。他眉头一皱,严厉道:“赵将军,何以不守军规,擅闯朝堂!”

“陛下,李景隆死于叛变,而朝中大臣却在暗中商量如何借边关雾霭之机,再造大事!”赵德芳咬牙切齿,声音颤抖中透着愤怒,“臣亲眼目睹朝中奸臣私通贼寇,密谋造反,此事不能或许!”

话音一落,侍卫立刻上前捉拿,然而朱元璋摆手制止,心中对赵德芳的忠诚似有几分宽容。他凝视赵德芳,想起昔日战场上的英勇模样,对这样的人,朱元璋内心深感敬佩。

“你所言何以为据?”朱元璋调动内心焦急的情绪,沉吟道。

赵德芳遂从怀中取出几封书信,上面无不落满了鲜血和污垢。他将信件扔到地上,直视朱元璋:“这些皆是贼寇与权臣联络之证,供您鉴赏!”

众臣面面相觑,窃窃私语。声音在殿内回响,每句话都如同寒风刺骨,更让朱元璋心中阵阵不安。可他知道,事情并不如表面所见的那么简单。由于朝中权臣本就情根深厚,屡屡挑拨与权力的游戏,早已成了一场倾轧。

“你胆敢污蔑朕之大臣,想必是贼党所派,意图谋反!”王允怒火中烧,面红耳赤。

“王大人所言岂非反转?我忠心为国,毫无私心!”赵德芳竭力证明,一时间,整座辅政殿的气氛愈发紧张。

朱元璋的脸色微微变换,内心暗思:“此事需查个水落石出,切不可因小失大!”于是他剑眉微皱,缓声道:“赵将军,此事虽棘手,但朝中奸邪若有,那是关乎国计民生,不能不查。”

赵德芳目光如电,心中感慨,这明帝国的江山果然有些不易。然而朝堂之事难比战场,看来朝中权臣的剑拔弩张比外敌更为紧迫。 深夜,朱元璋把赵德芳留在宫中,心中暗自加码:“终究此员将才,若能掌握在我手中,倒也不错。”然而朱元璋对他心中也是防备,即便是侍卫也无法见许多内情,朱元璋便让他在偏殿暂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