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何静远 诉 梁思67(1 / 2)

  句子是埋怨,语气却完全不是。

  “那他怎么答?”旁边人又问。

  “他说,”梁思顿了顿,像是在讲单口相声抛出一个梗,还是用的第一人称,“要是老板生气了,最多说明这个老板不适合我。”

  几个朋友有的唏嘘,有的干脆嘲她,说:“梁思就是这样,开口闭口都是他们家何博,何博最棒,何博最了不起。”

  或许是因为醉了,梁思竟不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何静远就是最棒的,何静远最了不起。

  来到此地的第一年,他们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相识,她来法学院读 JD,他在隔壁学校搞物理。

  虽说攻读的学位里都带个 Doctor,且美国律师协会单方面声称,JD 与其他正常博士地位平等,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是不一样的。梁思更是如此,她觉得何静远比她聪明无数倍,探索宇宙的秘密,认识天上所有的星星。

  不像她,读这个职业文凭,只是为了找工作,进入那个出了名的高薪行业,拿到传说中毕业生入职 20 万刀的年薪。

  当年申请学校,GPA 和 LSAT 成绩都已既定,候选人都有相似的骄人履历,材料里唯一个性化的东西只剩下那封信,以及信里的那个故事。你必须告诉校方,你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个职业?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学习法律?她绞尽脑汁,给了那么充分的理由,她的天赋,她的热爱,她的理想。写得多了,说得多了,连她自己都渐渐确信,好像此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就是在为了这个学位、这份工作做准备。

  来到此地的第二年,按照惯例,该去律所做暑期助理。但当时金融危机的余波未消,她面试很不顺利,一连几个晚上焦虑得睡不着。

  是何静远对她说:“多大个事儿啊?都会好的。”

  她最初只觉他站着说话不腰疼,纯属慷他人之慨。后来才发现,他对自己也是这么慷慨的。

  老板跟他说:“何,你的论文有点问题,要抓紧了。”

  他同样笑笑,只说一句:“Don’t worry about it。”好像反过来在安慰人家。

  后来,她如愿进了纽约一间律所做 summer asso,实习期结束,拿到 return offer。他的论文也写完了,一作发了顶刊。

  再后来,她每次听到他说,多大个事儿啊?都会好的,那感觉已完全不同。

  第三年,临近毕业,就业市场回暖。她甚至可以在两个 offer 里挑一挑,考虑是留波士顿,还是去纽约?

  中国学生大多会选纽约,因为语言限制做不了诉讼,而纽约的非诉业务是最多的。在那里干上几年,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会被律所派往设在中国的代表处,香港或者北上深。她的轨道仿佛一切既定。

  只除了何静远,他还没毕业,以后在哪里,做什么,也都不确定。

返回